【BioArt原创】PNAS:开启下一个一百年
BioArt按:不久前,PNAS在其官网推出了“百年纪念”专题文章,PNAS还发表了由现任主编Inder M. Verma所写社论《PNAS at 101: Heading into the next century》,本文根据这篇社论和2014年Nature杂志上的一篇相关文章编译而成。
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创刊于1915年,当年1月15日出版了第一期共17篇文章(当时是月刊),文章篇幅一般为4到5页,总页数为58。相比之下,如今已成为周刊(online版几乎每日更新)的PNAS在2015年的最后一期中,包含了60篇研究型文章,印刷了293页,只在online的有136页,平均一篇文章约6.8页,更不用说还有不少的附件。过去的一百年间,PNAS总共出版了15万篇之多的论文,这些文章全部印刷需要将近65万页,这些论文涵盖了物理、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
PNAS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大约50篇“直接提交(DirectSubmission)”的论文稿件,经过编辑部初筛后有只有将近一半的论文会送审。过去的几年间,没有差不多有3000篇论文被接受发表,论文总的接受率约为16–19%。有超过75%的论文是以“直接提交”的形式发表的(接受率约18%),也就是说余下的有不到25%的论文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推荐而最终发表的(接受率约为98%)。
PNAS是最受关注和广泛阅读的综合性期刊之一,其网络点击量每月将近2500万次。从2013年起,PNAS将Article的形式扩展到五种,分别为:Core Concepts, Opinions, News Features,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Inner Workings。
为了纪念PNAS创刊一百周年,PNAS推出一系列特辑,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PNAS选出了十篇具有标志性意义(里程碑式)的文章,并配发一些列评论文章回顾这些伟大的发现。为方便大家阅读,小编特挑选出这其中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文章,文章如下(注:非生物的有一篇是来自1994年诺贝尔经济将得主约翰.纳什的关于“博弈论”的文章):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概念。1994年8月19日,鲍林以93岁高龄在他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逝世,他曾被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齐名。
菲利普·夏普(Phillip Allen Sharp,1944年6月6日-)是美国遗传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曾经因为发现断裂基因而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4年生于美国。联邦学院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冷泉港实验室从事研究。1974年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工作,1991年起任该校生物学部主任。夏普教授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于1977年发现了真核基因中的RNA剪接现象,并因此与Richard J. Roberts共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奖,这一发现对人类认识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Sharp教授致力于对癌症的集成生物学研究,包括癌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RNA剪接机理的研究。
罗伯特·查尔斯·加洛(Robert Charles Gallo,1937年3月23日生于康涅狄格州沃特伯里),美国病毒学家。早期研究白血病,后转向肿瘤病毒的研究。加洛最出名的贡献是发现第一个人类逆转录病毒——嗜人T细胞1型病毒,以及嗜人T细胞病毒2型病毒。1983年,他几乎同时与吕克·蒙塔尼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嗜人T细胞3型病毒,后来被称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因此他也是“被诺贝尔奖遗忘的人”。他还研究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986年研究了小儿急疹的病原体人类疱疹6型病毒。1982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87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Peter K. Vogt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病毒肿瘤学的奠基人,现为美国Scripps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和首席科学家。其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于反转录病毒的复制与遗传学、病毒与细胞原癌基因以及原癌蛋白新型抑制因子的鉴定。Peter K. Vogt教授先后在病毒感染与癌症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60多篇,涉及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反转录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以及病毒干扰等领域。他的工作对了解反转录病毒感染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过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Peter K. Vogt教授现为美国Scripps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和首席科学家,是病毒肿瘤学的奠基人,在癌症的基础研究领域建树颇多,地位崇高。他1955年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1959年获得德国图并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55至1959年在德国马普学会从事病毒学研究。1959至196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博士后训练。1962年担任Colorado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副教授,1967年出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副教授,1971年被聘为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主任,1993年起在Scripps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Vogt教授先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和艺术学院院士。
Tony Hunter,这位大神外号“Kinase King”,“酪氨酸激酶”的发现者,此外他还在泛素、SUMO修饰领域有诸多建树。他目前是美国圣地亚哥Salk研究所肿瘤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院和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可期的未来诺奖得主。
众所周知,某些科学家一旦被增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便会获得一个特别“权限”,就是每年可采用特别投稿方式在PNAS上投四篇论文,院士可以根据自己偏好选择指定的审稿人。当然这种方式也经常为人所诟病,容易导致大量的灌水论文出现。实事求是的讲,这种投稿方式并非院士们的首选,许多稿件往往是在投其他高质量期刊(大概是CNS)时遭遇不公或者受挫后选择最终投PNAS(和我们国内Cell Research有些类似,很多稿件都是投CNS后因为遭受不公或者被抢发后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迅速发表,最快只需一周)。PNAS的特别投稿方式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它的创刊本来就是为服务院士群体而来的。1995年以前,PNAS只有两种投稿模式,一种是“院士特权模式”,另一种是“通讯特权模式”(面向非院士群体投稿)。但在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家Nicholas Cozzarelli担任主编后,PNAS增加了一种和普通学术期刊一样的常规投稿方式称之为“直接提交(Direct Submission)”。 2014年诺奖得主Randy Schekman教授(现任eLife杂志主编)在担任PNAS主编后,彻底废除了“通讯特权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给予某些院士的同事和朋友提供了绿色通道。时间进入到2015年10月份后,PNAS对院士的投稿特权有了更多的规范和限制,整个审稿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严格了。
许多年来,尽管美国科学院院士有近一半的院士是物理和数学领域,但是PNAS仍然发表了大量生命科学领域的文章,有鉴于此,PNAS亦增加了两名有关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工程相关的Associate editor并且扩展了相关编委会成员。而最近几年,随着基因组学时代的来临,人们更加关切转化医学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相关研究,而PNAS乐见未来更多的发表这类研究工作。
原文来源:
1、Peter Aldhous. Scientific publishing: The insidetrack. Nature, 18 June 2014
2、Inder M. Verma. PNAS at 101:Heading into the next century. PNAS, 2016